在農業大變革中樹起“碳”的旗幟
李瑞波
幾個月來我同農業界不少同仁有交流,也聽到不少業務人員的評論,普遍覺得當前我國農產品價格低迷,不少地方又因土壤環境惡化,種不出好莊稼,年復一年低效勞作,農戶用肥積極性不高。而且農村青壯勞動力稀缺,農作物用肥施肥都難以為繼……
我從這些現象中看到的不是一片霧霾,反而覺得是黎明前的黑暗。這預示著我國農業大變革即在形成,因為中國人是最善于在逆境中拼搏尋找機遇的民族。那么這個“大變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呢?我覺得主要應該是如下幾方面:
(一)小農經濟的最后謝幕和規;、專業化、合作化新農業的逐漸成形。這個過程大約需二十幾年即一代人的時間,但在部分地區,某些領域,這種演變將是很快的。
(二)在大多數農作物種植中,嚴重依靠勞動力的現象將逐漸消失,代之而起的是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和一產二產三產的聯作的農業形態。
(三)鑒于我國國情盡管設施農業會不斷發展,但是農業依賴土地的基本形式不會變。因此土壤改良,高標準農田建設,鹽堿地改造和大面積沙漠治理是新常態新業態。
(四)農業與國家“雙碳”戰略關系密切,所以長期以來存在的“種養分離”問題必將在短期內徹底解決,也就是說農業物質循環和“種養結合”就會隨之制度化、常態化地建立起來。
(五)目前存在的大量劣質低價值農產品將不斷從市場上消失,生產健康優質農產品的農戶、農場和農業公司將不斷涌現并成為中國農業領域的主體。
正是基于以上認識,我覺得肥料界大量的劣質低效有機肥廠以及大多數化肥廠,日子是越來越不好過了,而高效生態形肥料,卻迎來了好時機。我們的有機碳肥正是高效生態肥料的突出代表,它具備以下功能和特點。
(1)改良修復土壤的功能,目前尚無對手:對板結土壤、對酸化鹽堿化土壤、對土傳病害土壤、對怕重茬農作物(歸根到底也是土壤),都當季見效,越用越好。我們有底氣說:在土壤改良修復中,碳不是萬能,但缺了碳是萬萬不能。
(2)高效性速效性長效性齊備:一般碳肥其有機肥效是普通有機肥的 10 倍,精品碳肥,其有機肥效是普通有機肥的 30 倍。高碳有機肥 10~15 天見效,精品碳肥 3~5 天見效。碳肥與化肥合理搭配,農作物產量比單施化肥增產 50~100%。碳肥施用,其作用是全方位的,既提高農作物產量和品質,還促進土壤生態鏈的發育,也即培肥土壤,這就顯示了它的長效性。
(3)碳肥與化肥合理搭配,組成“陰陽平衡”肥,化肥利用率可提高 75%以上。這是化肥減量的理論基礎,是全世界肥料界的福音,也是化肥產業技術改造的方向。
(4)碳肥既是營養肥,也是能量肥。施碳肥可以極大提高農作抗寒扛澇耐旱能力和防病機能,還能徹底解決果樹“大小年”和“花而不果”等難題。
(5)應用碳肥理論開發出來的免翻堆半厭氧堆肥技術及其專用發酵劑,解決了有機肥界不翻堆不增氧就不能發酵的世界難題,使發酵時間縮短了三分之二,產出率提高 5~10%,有機肥產品有效碳(AOC)卻增加 50~100%。而“有效碳”(AOC)的發現,使有機肥 有了自己的“肥效指標”,這是有機肥產業的里程碑。
(6)應用碳肥理論開發出來的有機廢水(例如沼液)微氧分解技術及其專用分解劑,解決了大量有機廢水不能短時間內無害化肥料化的世界難題。每噸沼液分解成本不到 3 元,而其肥料價值(以有機肥作參照)可達 40 多元。這就使我國每年千億噸計的各類有機廢水可以迅速分解并輸送到農田濕地和水產養殖塘。不但解決了農業面源污染的重要源頭,而且促使我國農業“水肥一體化”由單純化肥的“無機水肥一體”轉變為“有機—無機水肥一體” ,將形成一個龐大的肥料新業態。
今年1月1 日中央 1 號文件吹起了鄉村振興新號角。文件中多次提到土壤改良,環境整治、糧食安全、食品健康等關系農業發展,人民健康的多項課題。這些領域正是碳肥和“碳轉化”技術能大展拳腳的地方。碳肥產業的春天到了!讓我們舉起“碳”的旗幟,在農業大變革中奮勇爭光,建功立業,奉獻碳能的光和熱。
2024年2月
原文鏈接:在農業大變革中樹起“碳”的旗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