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 id="vmue9"><button id="vmue9"><ins id="vmue9"></ins></button></ins>
<form id="vmue9"><xmp id="vmue9"><button id="vmue9"></button><button id="vmue9"></button>
<button id="vmue9"></button><form id="vmue9"><button id="vmue9"></button></form>
<xmp id="vmue9">
<xmp id="vmue9"><form id="vmue9"><ins id="vmue9"></ins></form>
<ins id="vmue9"><button id="vmue9"><xmp id="vmue9">
<button id="vmue9"></button>
<form id="vmue9"></form>
<button id="vmue9"></button> <button id="vmue9"><ins id="vmue9"><xmp id="vmue9">
<form id="vmue9"><xmp id="vmue9">
<form id="vmue9"></form>
<button id="vmue9"><xmp id="vmue9"><button id="vmue9"><xmp id="vmue9">
<form id="vmue9"></form>
<form id="vmue9"></form>
<ins id="vmue9"></ins>
<xmp id="vmue9"><ins id="vmue9"></ins>
<xmp id="vmue9">
<button id="vmue9"></button><button id="vmue9"><ins id="vmue9"></ins></button>
<form id="vmue9"><button id="vmue9"><ins id="vmue9"></ins></button></form>
<ins id="vmue9"></ins>
<xmp id="vmue9">
您現在的位置: 中國科技創新網 > 文章中心 > 論文在線 > 文章正文

對我國糧食安全與可持續發展的思考

楊中柱

(湖南省長沙市望城區農業局 湖南.望城 郵編:410200)

提要:糧食安全問題一直是全社會關注的重大問題。隨著國內經濟轉型和經濟發展,城市化、工業化的推進,開發力度不斷加大和人均收入的增長及生活方式的變化,導致的糧食需求增加及土地、勞力、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的轉移,使我國糧食安全面臨嚴峻的挑戰。應對挑戰,要從以下六個方面入手:一是發展低碳農業;二是穩定耕地和糧播面積與質量;三是提高種糧比較效益 ;四是優化糧食產業結構與區域布局;五是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六是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步伐。

關鍵詞:糧食安全 可持續發展

糧食安全問題一直是全社會關注的重大問題。到2011年, 全國糧食總產量57121萬噸,比2010年增產2473萬噸,增長4.5%。創造了新的歷史紀錄,達到了2020年糧食產能規劃水平。與以往的恢復性大幅度增產不同,2011年的糧食大幅度增產是在2010年糧食產量較大幅度恢復性增產、產量基數很高的基礎上實現的,來之不易。再次實現了糧食供求平衡,與全球糧食危機和國際糧食市場吃緊的狀態相比,我國顯得從容。然而,從發展的角度看,到2030年,我國人口將達到16億,糧食需求達到64000萬噸,隨著國內經濟轉型和經濟發展,城市化、工業化的推進,開發力度不斷加大和人均收入的增長及生活方式的變化,導致的糧食需求增加及土地、勞力、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的轉移,使我國糧食安全面臨嚴峻的挑戰。從世界角度看,2011年10月16日是第31個“世界糧食日”, 主題是“糧食價格--走出危機,實現穩定”。 2010年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的信息是全球饑餓人口有9.25億,平均7個人當中就有一個吃不飽肚子。我國有666個縣(區)人均耕地面積低于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的0.8畝的警戒線,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世界性的糧食危機和饑餓必將影響和波及我國的糧食安全。據此,筆者對我國的糧食安全及可持續發展發表一孔之見,以期拋磚引玉。

一、當前我國糧食安全面臨的嚴峻問題

1、人口增長、城鎮化、工業化將推動糧食需求呈剛性增長趨勢。工業化、城鎮化占地不可避免,這意味著今后耕地減少的壓力越來越大。2011年中國耕地面積為1.33億公頃,如果按照全國13億人計算,人均耕地面積是0.1023公頃,考慮到可供使用的極為有限的后備耕地資源,以及退耕還林種草、退耕還湖的生態建設,工業化、城鎮擴展、房地產開發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等擠占耕地等因素,我國耕地總量下降趨勢仍難遏止。我國人口峰值的逼近,人均占有量下降局面更難逆轉。而人口增長,生活水平提高對糧食和其他農產品的需求仍將與日俱增。對此,確保糧食面積和產量的安全線,勢在必行而又任重道遠。

2、種糧比較效益低。種糧成本上升,一是農資價格上漲,成本加大。雖然現在種糧不但不交稅還有補貼,糧價又較早些年大有提高,但農民并沒有從中得到多大實惠,農民說糧食漲價漲“零頭”,生資漲價漲“塊頭”,一只手得補貼,另一只手又把補貼送給了農資經營者。二是種田人工費用上升,上世紀90年代初期種田人工費用只有15-20元/天,中期至末期漲到25-35元/天,本世紀初期升到40元/天,現在則達100元/天。糧食漲價的90%被生資、人工的漲價抵消了。工價上漲還使種糧愈加不如外出打工。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中期,外出打一天工的收入比在家種一天水稻的收入高20-30%,而現在要高1~3倍。有比較就有選擇,F在的糧價只是讓種糧農民略有盈利,但也不足以吸引農民在家安心種糧。農村種糧的勞動力也不斷減少和老化,有知識、有資本、有姿色的農民都不種糧、進城了。相對各地方政府而言,種糧賺錢?還是“種工廠”賺錢?答案不言而喻。

3、糧食供求缺口擴大。糧食產需缺口擴大已成為我國保障糧食安全面臨的嚴峻挑戰之一,而國際市場糧食供求總體偏緊,將導致糧食供需總量平衡和市場調控的難度加大。目前,糧食供需區域性和結構性矛盾仍比較突出。糧食生產重心北移,南方銷區糧食產需缺口擴大,資源條件較差的西部及西南部分地區也存在缺口。糧食主要品種中,稻米在居衡,但優質品種不足,存在一定缺口;隨著飼養業發展,玉米消費較快增長,產需關系趨緊;大豆、食用植物油國內生產潛力有限,目前食用油自給率僅為40%左右,穩定和提高自己水平難度很大。同時,目前民間儲糧進一步下降,地方政府儲備任重道遠。從國際市場看,糧食供求總體也是偏緊的,我國利用國際市場來彌補國內個別品種供給不足的難度加大。這些因素,都將加大糧食供需總量平衡和市場調控的難度。

4、糧食生產規模小。盡管糧食生產是一個很大的產業,但都是一家一戶的種植,具體到第一個生產者,其生產規模都是很小的,不利于產生規模效益,不利于大型機械的推廣使用,生產成本居高不下;一家一戶的經營方式不利于進行統一的肥水管理和病蟲害統防統治,造成一定程度的資源浪費;即使戶戶種的都是優質稻,但由于品種不一,不僅科技服務和管理難以統一,而且收購難以做到一倉一品,加工時混在一起,優質稻也就難成優質米;另一方面,農民糧食專業合作社發展滯后,糧食生產組織化程度低,訂單履約率低。特別是缺少能人、技術、資金等要素,橋梁和紐帶作用不明顯,對農戶的輻射帶動作用有限,特別是糧農法制意識較淡薄,訂單履約率低,導致龍頭企業或專業合作社推廣良種風險加大,積極性受挫。

5、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薄弱。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相比,與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相比,目前我國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十分薄弱,農業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比較低,農田水利建設投入強度明顯不夠,建設進度明顯滯后,保障水平明顯偏低,難以適應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需要。全國有54%的耕地缺少灌溉條件,F在的水利工程都是在吃老本,目前我國現有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大多是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初期修建的,很多設施工程老化,灌不進、排不出的問題十分突出;特別是設施末級渠系工程配套不完善,損毀、滲漏嚴重,灌溉面積萎縮,抗災能力差,用水浪費嚴重,嚴重制約了糧食生產能力的提高,F在突發性極端天氣增多,病蟲害多發、頻發、重發,旱澇災害特別是干旱缺水狀況呈加重趨勢,對穩定糧食生產發展構成嚴重威脅。另一方面,基礎設施投入資金有限,造成農業基礎設施投入的大幅減少。

6、農業科技支撐能力不強。一是農業科技創新綜合實力薄弱,整合能力差。主要表現為農業科技創新成果的供給不能很好地適應現實生產的需要,解決實際問題能力不強,難以轉化為生產力,目前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率不足40%,科技成果的應用性較差也造成了轉化難度的提高。二是農業科學創新的受體存在素質低、觀念落后的問題。我國4億多農村勞動力中,文盲、半文盲占50%以上,特別是近年文化程度較高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到了第二,第三產業或外出打工,實際上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者素質更低。農民的文化素質低決定了科學應用水平低,難以很好地掌握和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有相當一部分農民沿用傳統辦法種田,對新的優良糧種和農藥、肥料的性能弄不懂,即使將新型的技術送到戶,也往往不能靈活運用,達不到預期的目的。三是農業科技創新推廣環節存在力量薄弱、隊伍不穩的問題。如湖南省農業推廣技術部門僅有專業技術干部3.5萬人。全省有333.3萬公頃耕地,如此量大面廣的農技服務工作靠這支隊伍顯然是不夠的。

二、確保糧食安全推動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1、發展低碳農業。一是加快農村低碳技術的研發和推廣力度。要提升糧食核心產區的低碳農業基礎建設。加大整合力度,重點建設現代設施農業示范園區、生態畜牧業、糧食(葉菜)功能區等項目,為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打好基礎。要加強培育適應低碳環境的優良品種。要大力推動農作制度創新,推廣一批穩糧高效、水旱輪作等發展模式。要大幅度地減少化肥和農藥使用量,減輕農業發展中的碳含量。二是注重資源節約!皬姳径澯,則天不能貧”,要大力發展資源節約型農業。發展節投農業,其實質是有害投入品減量。實施有效替代化肥、農藥、農用薄膜的使用,這是工業革命成果在農業上的應用,對農業的增產作用顯著。為此,要在以往成功研發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化肥、農藥、農用薄膜的減量與替代的配套技術,如用農家肥替代化肥,用生物農藥、生物治蟲替代化學農藥,用可降解農膜替代不可降解農膜。要集成推廣測土配方與精準施肥技術,集成推廣生物農藥與綜合防治技術,使之用得少、用得好,少殘留、少污染,真正實現肥藥的合理利用,以求達到豐產治污雙贏的目的。發展節地農業,其核心是實施優化與合理的立體種養,構建循環利用體系。立體種植旨在充分利用土地、陽光、空氣、水,可以拓展生物生長空間,增加農產品產量,提高產出效益。三是實施清潔工程。大力發展環境友好型農業,推進農業清潔生產,推廣節肥節藥技術,推廣應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新品種,進一步調整優化用肥結構使糧食的安全性能大幅度提高,以求實現糧食安全、生態安全的綜合目標。

2、穩定耕地和糧播面積與質量。耕地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易于流失的稀缺資源,對國家糧食安全具有基礎作用,對農民生計具有保障作用,對農村社會具有穩定作用。確保糧食安全,必須堅持耕地數量監管與質量改善,不僅要嚴格保護耕地資源,而且要通過恢復和提高土壤肥力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因此,要采取措施加快土地流轉,擴大種糧面積。一是在戶籍制度上要有新的突破,對不依賴耕地謀生,在城市有固定職業或者穩定收入的農民,國家要實行“農轉非”政策,收回其承包地;二是要充分調動基層干部管理耕地的積極性,以村為單位,對土地嚴格管理,將土地承包給愿意種地的農民,也可根據實際需要和條件,以市場為導向,采取轉包、轉讓、租賃、股份合作、互換等方式進行流轉,并允許跨行政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流轉;三是積極培植種糧大戶和能手,使耕地向種田能手適當集中,要結合標準化農田改造,在改造田重新分配時,開展調查研究,探索機制,方便種糧大戶承包,使大戶承包的土地連成一片,利于機械化操作,實現集約化規模經營,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對靠近城鎮、工廠因工業污染而已拋荒的耕地,或因開發對原水利設施已經破壞,確實無法恢復的,要采取改土措施,實施水改旱,改種玉米、紅薯、高粱等其他糧食作物,有效防止耕地拋荒和雙季稻面積減少,確保糧食生產面積穩定。四是基本農田不得納入退耕還林范圍。城市建設用地盡可能多占用未利用地和荒地,對長期占而未用的農田,要退田還農,恢復糧食生產。五是加強對土地變化的監測,及時有力地對一切不利于耕地保護及使用的情況進行處理和糾正,國家要采取必要的行政措施、法律措施與經濟措施保護耕地,嚴格控制各類建設用地對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的違法侵占行為,切實把耕地的保護及合理利用落到實處,加快農用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確定科學合理的征地補償辦法,強化對征用耕地的經濟制約,遏制地方政府對征占土地的內在沖動。

3、提高種糧比較效益 。農資價格的穩定,直接關系到農業的發展、農村的穩定和農民的增收,關系到改革發展大局。農資市場放開后,目前80%的銷售商為私營性質,企業規模偏小。要從根本上解決農資市場價格問題,還要寄希望于農資市場形成合理競爭機制,促使生產商、經銷商從規;洜I、成本管理和資源優勢等方面提高效益。.提前運作,未雨綢繆。要在春耕生產和糧食作物追肥施藥期的旺季時,出臺相應的價格干預措施。這樣有利于將農資價格上漲勢頭消滅在萌芽之中。對生產農資的生產企業,在出廠基準價環節上,進一步加強指導和管理。對進口的農用物資,要嚴把進口批發關,使之在源頭上就接受價格管理。建立農資淡儲旺銷的調節機制。農資具有明顯的長年生產、季節銷售的特點。因此,建議各級地方政府必須建立淡儲旺銷的供需調節機制,以降低淡旺季節價格波動的幅度。鑒于當前農資經營完全放開的狀況,為確保農資供應和價格基本穩定,地方政策應采取行政手段和經濟手段,鼓勵和扶持農資經營企業做好農資的淡儲旺銷工作。 加大價格政策的宣傳、監管力度。各級價格主管部門要從講政治、講政策、講大局的角度,高度重視價格宣傳和監管工作。要大張旗鼓地把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穩定農資價格的政策措施及時傳達到基層、企業、農戶,讓生產者、經營者和廣大農民充分了解和掌握價格政策。

4、優化糧食產業結構與區域布局。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關鍵在糧食主產區。我國13個糧食生產省區耕地面積占全國的65%,2011年,13個糧食主產省區糧食總產量達到43422萬噸,比2010年增產2238萬噸,增長5.4%,占全國總增產量的90.5%,糧食主產區的穩產增產作用得到進一步發揮。因此,確保糧食安全,并不意味著所有地區都實現糧食自給,更不宜否定個別省區通過與產區交換或國際貿易而獲取糧食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要充分重視市場對糧食供求的調節作用,從各省區追求區域平衡向全國供求平衡轉變。在糧食生產布局上,應當從過去的“遍地開花”,向各優勢生產區集中,即集中到東北三省、黃淮海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要按照糧食優勢產區區域規劃,繼續投資建設一批國家商品糧生產基地,加強設施建設,增強政府扶持,不斷提高主產區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要對現有的商品糧基地進行適當的調整、更新和擴充,建設糧食產業帶,提高糧食的品質和專用性,形成優質化、規;蛯I化生產。同時,要妥善協調好主產區和主銷區的利益平衡關系,應注意把握方式和力度,明確主銷區更多的糧食安全責任,鼓勵主銷區到主產區投資建設糧食生產基地和加工企業。主銷區也要按照國家規定和當地特點,增加本地糧食庫存,提高區域性糧食安全能力。

5、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農田水利脆弱是影響國家糧食安全的最大硬傷,是制約現代農業建設的突出軟肋。水沛則糧豐,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對糧食生產的保障作用在旱澇災中尤為凸顯。因此,要增強農業的防災減災能力,實施大中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加強重點旱澇區治理,完善灌排體系。要健全農田水利建設新機制,切實增加農田水利建設投入,要切實加大農田水利建設投入力度。按照“以政府安排補助資金為引導,以農民自愿出資出勞為主體,以農田水利建設規劃為依托,以加強組織動員為紐帶,以加快農田水利管理體制改革為動力”的要求,加快建立保障農田水利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為農村水利改革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加快推進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優先安排產糧大縣,加強灌區末級渠系建設和田間工程配套,促進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建設。要因地制宜興建中小型水利設施,支持山丘區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壩、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設。要抓好水利防災減災應急保障工作。一是實施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加快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步伐,恢復防洪庫容,增強水資源調控能力;二是加強山洪地質災害防治。以縣為單位,建設雨量、水位、水文報汛自動化,撤避場地和線路明確化,報汛和撤避組織規范化的山洪災害預警體系,實現山洪災害治理及災害預警體系建設全覆蓋;三是加強防汛抗旱應急能力建設。針對突發性水旱災害影響,進一步強化防汛應急管理,建立指揮決策科學化、應急處置規范化、防汛搶險專業化的保障體系。要全面落實以行政首長負責制為核心的各項防汛責任制,加強縣、鄉、村防汛搶險應急演練,積極開展防汛技能培訓。加強抗旱應急水源工程建設,每個縣都有抗旱應急備用水源,每個鄉鎮至少有一處水量穩定的水源工程。加強縣級抗旱服務隊建設,健全完善規范鄉級水利服務站。嚴格加強水利建設項目和資金的監督管理。及時編制各級水利重點工程綜合規劃和專項規劃,定期公布水利建設重點項目范圍,盡快制定和完善水利項目信貸資金管理制度,強化對項目運營管理的監督管理,為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支持力度創造條件。

6、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步伐。一是大力強化糧食生產科技自主創新。要按照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要求,進一步加強農業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和共性技術研究,加快推進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努力使我國糧食生產科技整體實力盡快進入世界前列。要把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作為研發的立足點。要加強農業科技原始性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必須抓住那些對我國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具有戰略性、基礎性、關鍵性作用的重大科技課題,抓緊攻關,自主創新。加快農業新技術、新產品的開發和轉化,要以試驗、示范為基礎,不斷反饋與改進,促進技術不斷創新和產品質量不斷提高;要高標準、高起點,瞄準國際前沿,形成創新性成果,服務于糧食生產。二是大力加強農業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大力推進農業科技進步,人才是關鍵。要努力營造良好的新環境,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重視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的建設,調動廣大農業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創造性。要下大力氣培養和造就一批世界一流的農業科學家和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建設一支結構合理、業務素質高、愛崗敬業的農業科技創新隊伍。三是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和科技應用能力。農民是農業科技創新的受體,農民素質的高低決定了農村社會發展的速度和質量,是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最本質、最核心的內容,也是解決“三農”問題、確保糧食安全最為迫切的要求和關鍵所在。因此,實現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確保糧食安全,就必須培養出千千萬萬的“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高素質的新型農民。要廣泛開展農民科技培訓,大力提高農民素質,積極開展實用技術培訓,組織好科技咨詢、技術培訓、科技直通車、農業科技110、農民科技書屋等活動,幫助農民提高科學文化素質,直接把科技送到農民手里,整村推進農業科技進村入戶。

參考文獻:

[1]楊中柱.發展低碳農業的思考[J].江蘇: 江南論壇,2010,(7)15-17

[2]楊中柱.新農村建設中農業科技創新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北京,科技智囊,2009(5):74-81

[3]王雅鵬等.我國糧食安全的熱點問題準辯析 [J].湖南:農業現代化研究,2011,(1):6-10

[4]中國生產力學會. 《2005-2006中國生產力發展研究報告(上)》[M].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6,486-496

[5]周清明等.湖南水稻競爭力分析及其發展對策[A].中國農學會耕作制度分會.糧食安全與農作制度建設——中國農學會耕作制度分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湖南: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 25-28.

此文原載《改革與開放》2012年第7期

注: 此文原載《中國農村科技》2012年第8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部主管科技部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主辦刊號ISSN1005-9768 CN11-3491/N

作者簡介:楊中柱,(1962.6--),男,湖南望城人,本科文化,湖南省長沙市望城區農業局工作,研究方向:農業經濟及企業管理。系長沙市社會科學優秀人才,中國中青年財務成本研究會理事,中國市場學會會員,中國企業文化研究會會員,中國技術經濟研究會高級會員,中國生產力學會高級會員,中國商業經濟學會會員,湖南省行為科學學會常務理事,現已在《經濟日報》、《中華合作時報》、《中國農業會計》、《高校社科信息》、《中國技術經濟科學》、《商業經濟研究》、《中國合作經濟》、《中國糧食經濟》、《云南財經大學學報》、《山東財政學院學報》、《農業部管理干部學院學報》等全國31個省市的國家級,省級專業刊物以及大專院校的學報上發表論文123篇,70多萬字,有10多篇論文榮獲全國優秀論文大獎賽和優秀成果評審一、二、三等獎,曾應孫冶方經濟科學基金會、中國會計學會、中國中青年財務成本研究會,中國商業經濟學會等的邀請20多次參加在上海財經大學、天津商學院、首都經貿大學、東北財經大學等地召開的全國性學術研討會等。

E_mail:YZZ8065035@126.COM 聯系電話:(0731)88062120

Reflections on China's food secur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Yang zhongzhu

(Wangcheng District Bureau of Agriculture, Changsha City, Hunan Province, Hunan. Wangcheng Zipcode:410200)

Summary:The food security issue has been a major concern of society as a whole.With the domestic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urba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has intensified and the growth of per capita income and lifestyle changes, the transfer of lead to increased demand for food and land, labor, capital, technology and other factors of production,China's grain security is facing serious challenges. Deal with the challenges from the following six areas to start: First,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agriculture; stable arable land and grain sowing area and quality; is to improve the comparative efficiency of the growing grain; is to optimize the grai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regional distribution; is to be strengthened irrigation and water conservancy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six accelerating the pace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Keyword:Food secur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文章錄入:zgkjcx    責任編輯: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加入收藏 | 聯系我們 | 設為首頁 | 廣告說明 | 合作項目

    名稱:科技創新網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13040577號-2    公安備案號:11010802029847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E-Mail:zgkjcx08@126.com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一区在线播放|欧美久久老王laowang54|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av|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亚洲va中文字幕无码久
    <ins id="vmue9"><button id="vmue9"><ins id="vmue9"></ins></button></ins>
    <form id="vmue9"><xmp id="vmue9"><button id="vmue9"></button><button id="vmue9"></button>
    <button id="vmue9"></button><form id="vmue9"><button id="vmue9"></button></form>
    <xmp id="vmue9">
    <xmp id="vmue9"><form id="vmue9"><ins id="vmue9"></ins></form>
    <ins id="vmue9"><button id="vmue9"><xmp id="vmue9">
    <button id="vmue9"></button>
    <form id="vmue9"></form>
    <button id="vmue9"></button> <button id="vmue9"><ins id="vmue9"><xmp id="vmue9">
    <form id="vmue9"><xmp id="vmue9">
    <form id="vmue9"></form>
    <button id="vmue9"><xmp id="vmue9"><button id="vmue9"><xmp id="vmue9">
    <form id="vmue9"></form>
    <form id="vmue9"></form>
    <ins id="vmue9"></ins>
    <xmp id="vmue9"><ins id="vmue9"></ins>
    <xmp id="vmue9">
    <button id="vmue9"></button><button id="vmue9"><ins id="vmue9"></ins></button>
    <form id="vmue9"><button id="vmue9"><ins id="vmue9"></ins></button></form>
    <ins id="vmue9"></ins>
    <xmp id="vmue9">